早申放榜,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?
2025届早申放榜基本告一段落,有句话,忍了两周,不知当讲不当讲?
早录结束,SAT君决定一吐为快。
那就是:有些家长找中介被骗,自己是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的。
换句话说,找错机构,部分家长要为自己的错误决策买单。
为什么这么讲呢?
今年早申开始的时候,和一些家长沟通想临时换顾问,原因要么是发现顾问对自己孩子申请不上心(申请季来了,一个顾问手里几十个学生,精力有限怎么能顾的上呢?),要么是发现顾问不专业,还有服务态度不好....等等,我很想说,签约那么久了,早干嘛去了?
孩子要留学,家长要找顾问,术业有专攻,无可厚非,但家长要有起码的辨别能力,哪些顾问比较水,哪些顾问不靠谱,家长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成功人士,看人识人的能力还是有的,总不能到自己孩子的事情上,就没了头脑。
举个栗子:媒体报道,美国对中国学生拒签率提升,对中国学生不友好。中介们这样说,家长们就这样信了,但有哪些家长会思考,有没有数据证明拒签率提升了呢?对本科申请有没有影响?甚至对你这个专业有没有影响?没有任何思考,没来由的跟着瞎紧张。顾问一说,他就着急上火还带焦虑。要不,我们再签个英美混申吧...
上赶着被收割的不在少数吧。
再举个栗子:疫情爆发后,2024届录取放榜,不少学生在Waitlist的学生被录取了,于是中介们开始鼓噪:明年一定是申请的好机会,很多人都放弃申请美国了,进名校更容易了。
今年早录的数据已经出来了,TOP25美国大学早申人数几乎都创历史新高,啪啪打脸有没有?
有多少学生白白浪费一次早申机会?
然后现在话锋一转,又开始了:说好的都不留学了,为什么这么多人申请?家长们是不是又开始焦虑了?
那就不能好好分析分析吗?哪些学校申请的人增加,为什么增加?哪些会减少,为什么减少?我举个简单的例子:在我们十八线县城,从来没出过一个清华北大的学生,但每年高考填志愿,都有几百个报清华北大的,万一哪个招生老师瞎了呢?在国内高考这种按分数线投档招生模式下,还有很多人抱着这种“投机”心态,更何况美国大学这种不要标化,只要讲好故事填好表的招生模式呢?(当然,这是猜测原因之一)
只要有个“利好”的消息,很多人就无脑的转,当然,也有很多人无脑的信。
想不进坑都难。
当时SAT君还专门写文章反驳这种观点,取消标化、Waitlist放水,美国大学申请难度降低了吗?
很多家长不喜欢说教,还喜欢听好听的,只要听到自己家孩子能进前20,就基本失去判断能力了。
但是,在申请选校被各种打压预期时,就只能暗气暗恼了。
还有,对于录取捷报这种事情,很多媒体报道都是无法核实的信息,某某中介的学生录了哪个学校,我如果是中介,我也可以报我们录了三个康奈尔,都是美高的,媒体们根本无法核实,家长是信还是不信呢?所以,通过早录结果判断机构实力,也会有坑。
其次,判断你的顾问有没有真实力通过朋友圈就可以判断,如果经常转发这些不靠谱的信息,比如美国大学录取放水啊,MIT零录取中国学生,学生签证拒签提升、放弃大陆学生只录美高这种人云亦云的话题,要么是在朋友圈给你挖坑,要么是顾问本身就没带脑子,无论是哪种情况,都应该远离。
留学行业很多顾问也是不学习的,仅靠经验积累,是跟不上申请变化的。
最后,无论找什么样的顾问,家长都不能完全甩手。
我牢骚发完了,不知所云,各位家长们见谅。
最后给大家个小彩蛋,一个女孩查到自己被杜克录取后的瞬间。